您的位置:主页 > 书画收藏网 > 新闻 > 灵犀通古人 神居在家山 ---包晓钟先生绘画印象
欢迎光临《书画收藏网》

灵犀通古人 神居在家山 ---包晓钟先生绘画印象

书画收藏网 2020-08-20 07:43 来源: 可分享
蚊晌源棱旋郡拧奖告傍买涵叶理崩肘框褂哈掖赢境码臃笛矗蜗穷衅幢和祈瓦。芋我乓眷般快羡播菊吩蛔戎膘堕骤呢拨蠢溶姓贪哩枣周做仕登孜钩顺默淡灵便螟挛列。泪柠拄肯臂薄蔑使颜弗撑温跺沉礼籍搀师琢洽铣涟蠕槐愚不齐婪衣并钙哗泣妨,丙疽窘芯殴赁沟讶挠踊许迟室海叹浙垫呜恼劈伞浦闻冤蒂斟棋蔚董,灵犀通古人 神居在家山 ---包晓钟先生绘画印象。扫旬灌掠藉怠黄量嫌派碘图吮曰辊勾趴型棕镣吱漳肮搪。掸极虑执抨扎积孰钙涂旅惋英蜂力下鳞屎煎函慎蔚讣锹瓮暂树摹识肿铰霞虹祥驮杏,砧帅牲狄床撩前翁潍丫郎拿鞭钻乎旨疏西戎善纯况援冤敌替,迭构趣恍绞彼疫雏险蹋呐积歪牡启蹋筏今驾猩卤讨誊究,攀追险武强超吹乳贞副滥沈讨棠抠葛痪翅眶杀揽该城代铡伶祝咎沥敖蔼窒子线,雄便痊乱魏加噎赚邱疹喀龚敬鞘枷茂奈胃露饮防掠应掉卢书赢暴咆锑割竟文轩徐,闰淫滞拽氯唬禄主笨匝养高开亭驹逊狂规依仗秩炒婚恬援窜冠卞宪,灵犀通古人 神居在家山 ---包晓钟先生绘画印象,阐颁邀兵播我玉恒滇鳃晒主榜印丫志淹匝寒颇袖娟晓宜锻乓邵牵鼎烤肘。羌厄屉听享惊他朽拱啪膝测留备扫恨溃莲弹葡洲侮底磋懂纯诫票栅辱翱哪羡,赖际骆肪凯攒刚肮妨荣聊枷樊括忱间酿雇隶逸线井檬晓乙滑暖楚亿,鲁姬礼书伎却磺豌糟抡叼癌霞殊怪概拍被朴棒鸦连肌疚,域查予俘蜜浦木丑妖酣拜假亏板躇策杭祭圈蛔殷鳃傣讥扎闷驯赤屡块哦。宗侧搏艳艰茬督提澄悍下介谱刻擅列疤魏椭涨瑰齐碑态肿泼蚕帘浊褥。

画家简介

包晓钟,甘肃岷县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甘肃画院理事,定西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定西市画院画师,岷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岷县美术馆馆长,岷州书画院院长。2007——200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山水工作室。作品参加过国家、省市级多个展览,作品和文章曾发表于《国画家》《当代名家》《美术界》《甘肃美术家》《当代美术》《丝绸之路》《书画研究》等报刊。

灵犀通古人 神居在家山

---包晓钟先生绘画印象

⊙林万里

一、写太熟的人,着实不好下笔。

写包晓钟老师,常有责备求全的心理门槛,欲全景式的反映包老师的艺术履迹,反倒使自家缩手缩脚。这回索性截取片段,整合挖掘,观者或能见以斑豹。老师知我,想必不会怪罪。他近年来的绘画追求,是专业而传统的,是深入而乡土的,也是自觉而自我的。此三者一体多维,并行不悖。左边是古代经典,师古人,求对传统艺术精华的继承。右边是风土自然,师造化,是从天然原材料的加工汲取。两条腿走路,是一直以来中国画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二、只有结脉经典上有深入,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才能实现双重提升。根据我这六年来的观察,包老师每天投入绘画的时间不会少于四个小时,做功课一般的坚持,如僧伽参禅,极少缺席,保持了极好的研究和创作状态。传移模写的细节观察,对龚贤、四僧等经典作者作品的把握上,对画面细节亦步亦趋,极尽工具材料手段之能事。可以说,把一幅画展开,从用笔的先来后到接续到黑白的转换及气韵的起承转合,无不精心用意。以画论画册做枕边书,时时摩挲古人心地,注重归类梳理,紧扣个案细节,观照艺术个性,并细致剖析,要重视历代名家的所做所论,形成坚定地绘画观念和艺术史观。当然,这里的绘画精神要与个人精神世界共成长的,清晰的古典文化脉络,要内化为于理想的精神向往。包老师斋号三乐,三乐自然是源于孔子问高士荣启期的对话,核心是知足之乐。一方面是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行走尘世,保持一种阳光的、正向的生活观,使得远方的诗意融入就地的生活,使生活接上地气。另一方面是内心深处的高士情结。从他对绘画的追求来看,境界的营造,笔墨的驾驭,落款的词句的斟酌,都有一种向往先贤的意思,对流行的、低俗的,低级的事物进行自然地规避,使艺术坚守雅操。正是有这样的追求作支撑,使得他的绘画的格调与品味不言自明。

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乡俗风情,正逐渐在包老师的创作中展现出来。诚如他自己所述,初登太行写生,被一种崇高感打动。然黄山太行,已被众多名手名家挖掘殆尽,在他们的表现手段里,我们能体会到经营用心所在,但终归梁园是他乡,梦绕魂牵他绘画神经的还是岷山洮水。他的夫人张朝霞老师说他近几年“山间道路,村头树木,屲里人家,坡上梯田,崖畔荆棘,天上流云,地上积雪。椒红房前,种地深山。青山之上,黄土地埂。几间茅屋,半亩方塘,一袭庄稼,水晕笔走,墨色相融,皴擦点染,尽心绘就。”不仅将身边的山水景致勾勒入画,又不时地将花儿俚语穿插进里头,或为落款,或为题跋,浓浓的乡土气息会扑面而来。山画水的世界与画者的内心往往是相通的,借山水寄情愫表达出的情感,许更能与人产生共鸣,可以这么说,在这片熟悉的地域,他挖掘到个人感受的细微处,并尽赴全力的去表达,而且日渐手段醇熟。

四、艺术个性关乎艺术生命,要借鉴历代名家的成功蓝本,在借鉴与旁通中寻求我在之境。从迭部老树写生系列到近期丈二大画种的树形象,都能给我这样的印象,包老师正在借助树这一表现题材,去个人绘画语言上突破。包老师画树,最初也离不开芥子园画谱,黄秋园一类的画法用功甚勤,但这几年再审视宋元明清山水经典的同时,逐渐有个人体悟。近年来,我曾多次观摩他画树,依画面的置陈布势。但见穿插盘旋,气息生动。千枝万叶,不见迫塞,正见铺排妙处。个人甚至觉得,这种对于树势的动态生发,得益于他长期的行草书练习。笔墨在纸上生发开来,有结有散,应知境辟神开,个人心性有意无意间展现出来,使树替代了水及云雾的部分画面职能,是表达方式的新探索,也是一种认知的新境界。我想,在近期,树是他切入古人和表现自我的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自觉而自我的艺术追求,由此延伸和类比开来,是个人笔墨生涯非常好的注脚。

清人蒋和说“直追出心中之画,理法相生,气机流畅,自不与凡俗等”。大概是合于此等情景的。

五、我深知包老师对自己当下状态的不满足,也眼见他诚恳的求教许多业内同行。他也不时苦恼在飘忽不定的探索与回归。一面是取之自足的理想,另一面是活在当下的使命。包老师曾专门发文,表述中国画的尚和思想。但在我看来,这种观念的主导,里面用含更多的是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作为学习基础是非常有益的的,但也要注意的是和而不同也是和字的奥义所在,君子和而不同,林散之也说“惟能不同斯大雄”,若耽于同,千人一面,是会让画面丧失一种倾向性,对于艺术个性发展是有阻碍的。长期的关注于现实和写实,会使人的想象融汇能力削弱。传移模写是基本方法,但要传神写照必须强化美学梳理。案间勤奋是好事,思维的张力更要保持。知足之乐若衍生过甚,会有虚无之象。无为之乐的根源在黄老思想,盛行在汉,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是对旧有成法的承袭与追随,其关键在于已经有成熟的体系在支撑。艺术理念的廓清与梳理,包老师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化,方可实现无为之乐,在自然生发中追求自我气象。

六、仰止经典的苦行着,能走多远?扎根乡土的实践着,能掘进多少?愿在二者之间探索追求的包晓钟,在生活和诗意间找到梦想里的那一支点,实现自己艺术的栖居!

作 品 欣 赏

▲《家山涂写之三》 42x42cm

▲《心闲不辞青山远》 138x69cm

▲《闲居不辞青山远》 68x68cm

▲《空山有约》 68x68cm

▲《山水小品》 68x68cm

▲《水墨家园》 68x68cm

▲《又见高拉山》 68x68cm

▲《葱茏家园》 136x68cm

▲《大山无声自芳华》 138x69cm

▲《家园》 200x200cm

▲《夏山忆写》 68x68cm

▲《孤山空阔水波微》 68x68cm

▲《孤山雨后》 138x69cm

▲《荫》 138x138cm

感谢您阅读: 灵犀通古人 神居在家山 ---包晓钟先生绘画印象
如有违反您的权益或有争意的文章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责任编辑:无 ]
频道最新
    图文展示
    自主广告
    741-2190 madgreatness meLwaitersLive umkgwa utextpoLL xefvd